超级范文网 > 区块链 > 区块链能否成为基础设施?

1.什么是基础设施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

正如在农业社会,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工业社会,资本与机器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如今的信息社会,互联网如同过去的土地、资本、动力一样,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离开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无奈与黯淡。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

1994年4月20日,我国通过一条64K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在过去的21年里,互联网全面发展,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国际交流乃至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内容。

据统计,中国有接近7亿的互联网用户,互联网也已深入到各地区各行业,涉及大家的衣食住行。如今,许多人只需带一部手机,动动手指,就可以满足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需求。

如今,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许多线下服务都可以通过线上预约,让网友们在家享受。比如通过美甲服务的客户端,网友可以选择美甲师上门做美甲;通过预约厨师的客户端,喜欢饕餮美食的网友可以在家享受大厨上门烧制的一顿美餐。诸如此类的服务还有很多。

即便网友们要出门参加体验式的交流和活动,互联网也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很多女生在周末的时候都会和男朋友去商场吃饭、看电影,他们通常会提前在大众点评上买好电影的场次,因为这样既保证有心仪的座位,票价又便宜。而吃饭前他们也会查看对应的餐馆是否有推优惠的套餐或代金券以及是否需要在线预约排队等等。

而外出旅行时,智行火车票、滴滴打车和摩拜单车又分别解决了长途、中途和短途出行的问题,智行火车票让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到达一个城市,而滴滴和摩拜的相互配合又能使人们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甚至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连交易的媒介都由实物货币变成了移动支付,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每年都保持了同比100%以上的增长,餐饮、共享出行、旅游、日常购物等高频使用场景等可以见到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的身影。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设施。

2.区块链成为基础设施的潜力

回到问题本身,区块链能否如同互联网一样从一种单纯的技术发展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呢?

目前来说,区块链技术尚未得到大规模普及,主要在货币、政务和金融领域有较小规模的应用,公众认可度较低,因而还不能够被称为一种基础设施。

但是区块链技术集成了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置合约等多项基础技术,构建了一种以更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机制,在诸多商业场景,尤其是金融领域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功效,因而具备成为基础设施的潜能。

分布式记账可以通过数据算法、密码学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延续性,通过工作量证明和最长链机制可以实现数据的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程序则能够将实现合约的电子化嵌入和自动执行,从而提升系统效率并降低操作风险。

这里我们首先以区块链技术最成熟的应用场景,即金融领域进行说明。

在诸如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大宗商品交易、资产托管等多个金融场景中,由于参与主体众多、信用评估代价高昂、中介机构结算效率低下等原因,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难以有效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诸如信息不对称、流程繁复冗余、信息验真成本高等核心痛点。

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金融场景中存在的痛点。所有市场参与人均可无差别获取市场中所有交易信息和资产归属记录,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智能合约嵌入减少了支付结算环节的出错率,简化了流程并提高效率;同时各参与方之间基于透明的信息和全新的信任机制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信息确真,这将大大降低各机构之间的信任成本进而降低金融服务价格。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的基础是有效数据。区块链技术其特有的数据确权溯源、普适性的底层数据结构、合约自动高效执行等特性,为金融领域的深刻变革孕育了强大的发展潜力。

因而,区块链可以在金融领域成为一种基础性应用,也就有着成为在金融领域内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潜力。

放到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来说,传统的互联网有着极强的自然垄断特性,而资本也裹挟着互联网并且从中渔利。在美国,谷歌、苹果、亚马逊、Facebook等巨头凭借先天的资金优势和流量优势可以在行业内快速压制竞争者以避免被竞争对手超越;而中国互联网行业更是有着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分天下的诡异局面。

在中心化的传统信息网络当中资本决定了一切,无论是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是社会道德伦理都只不过是资本扩张的道路上的一注筹码而已。

网络购物时由于平台为了追求业绩过于包容商家而导致的假货问题,网约车平台为了追求业绩过于包容商家而导致的安全问题,房产交易中介为了吸引客户而宣传的虚假房源,凡此种种。这些屡屡引起公众关注的问题因为资本先天追逐利润的特性而始终无法得到根治,这些都让互联网时代的便捷蒙上了一层阴影。

仅从法律性质来看,中介方应当在其能力范围内,尽到勤勉、谨慎的义务,提供真实信息,但是中介方对他人信用没有保证义务,于是在商业的逻辑当中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成为了一串数字。这就是中心化互联网平台在资本裹挟之下的取舍,似乎就连生命在业绩面前都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当人无法为同类的安全做出保障的同时,也许我们应该更加信任机器,也许如果引进区块链技术就能令此类现象大大改观。

首先,在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中,客户即股东。一个区块链网络完全依靠一定的共识机制聚合在一起,整个组织会出于公共的共识来运转,而不以追逐利润为根本的出发点。如果一项功能能够为保护客户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那么这个功能的推行绝不会遇到任何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其次,币天机制(交易单的币天=比特币数量*该比特币未被交易的时间)可以准确的职别司机的受欢迎程度。比如第一笔交易是很正常的币天,但是从第二笔交易开始,因为交易存在的时间很短,第三次第四次都和第二次的交易时间差不多,这样带来的币天很小,运用同一笔钱给刷信用带来的增长累计,几乎就和第一笔交易差不多,这样就杜绝了信用互刷,可以让商家将主要精力回归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上面。

这些都是区块链技术相较于互联网技术的独到之处。当传统商业大规模的出现问题时,互联网通过快速实现信息交互的优势成为新一代的基础设施;那么当传统互联网大规模的出现问题时,区块链依靠价值交互的技术优势快速取代互联网成为下一代基础设施也并非没有可能。

3.从主权区块链到基础设施

提起区块链,在进入区块链元年的今天,相信很多人都对区块链的特点如数家珍。可编写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信任性、可追溯、可编程、时间戳和全网记账等优势,具备颠覆传统行业的可能,使得相关业务公开化、透明化、公正化。

区块链拥有如此多的优势,区块链技术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当中,杭州、成都等地区都规划了区块链园区,很多政府部门和机构也纷纷成立区块链技术研发团队,由此可见,中国的各级政府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寄予厚望。

在2016年底,作为国内对区块链研究走在最前沿的贵州省发布了《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深入分析了贵阳对区块链的认识,提出“主权区块链”与“绳网结构”等理论创新,梳理了贵阳市探索区块链在政务、民生、商务发展应用的总体蓝图。

主权区块链理论认为,区块链应用可以跨越国界,但网络空间不能没有主权。为尊重和维护网络主权背后的国家主权,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也应当在国家主权范畴下,在国家法律与监管下,从改进与完善自身架构入手,以分布式账本为基础,以规则与共识为核心,实现不同参与者的相互认同,进而形成公有价值的交付、流通、分享及增值,建立主权区块链。

未来,主权区块链上的价值认定与流通最终将通过主权数字货币得以实现。在主权区块链发展的基础上,不同经济体和各节点之间可以实现跨主权、跨中心、跨领域的共识价值的流通、分享和增值,进而形成在互联网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推动全球秩序互联网的真正到来。

主权区块链与其他区块链一样,属于分布式结构,具有点对点、去信任、不可篡改、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点,但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他区块链的运行完全依赖于技术,而主权区块链以满足监管和隐私保护为前提条件,是法律规制下的技术之治,支持高吞吐量和数据分享,可防止“拜占庭将军问题”。

主权区块链法律规则的执行和监督管理需要主权政府指定一个专门的监管部门来执行,以确保主权区块链的参与者都有序并强制遵守法律规则。同时,主权区块链的参与者也必须向监管部门提供法律规则规定所需要的信息,以供评估参与者是否遵守系统的规则。如果某一节点未能遵守,监管部门可以依据权限和程序强制性采取必要的措施使该节点参与者守“规矩”。但这并不是说技术规则在现有监管过程中就没有影响力了,而只是说主权区块链的治理和监管需要在遵守主权国家法律规制的基础上,寻求参与者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发展和应用可控、可管、可查的技术规则。 

主权区块链理论的提出的实践无疑为主权国家全面应用区块链技术变革社会治理方式和保护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了方向,对于促进政府运行效率的提升和政府服务质量的优化升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肯定,在未来随着各国相对独立的主权区块链网络的迅速推进,区块链将越来越成为基础设施而非一种单纯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