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范文网 > 股票频道 > 股票市场 > 公募基金直面挑战 做新的价值发现者

公募基金直面挑战 做新的价值发现者

    在中国资本市场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包括银行、券商、保险、信托、公私募基金在内的大资管行业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增长,整个行业竞争格局也在重构当中。而对公募基金行业而言,最直接的变化是随着资管行业的金融创新和监管格局演变,各类金融机构在资管业务领域的横向分割局面已逐步打破,公募基金面临着新的大资产管理的行业竞争态势。

  在新的竞争格局之下,公募基金业走到新的发展十字路口,如何探索一条与大资管产业发展相契合的转型、创新、变革之路成为重要的探讨话题。博时基金董事长张光华日前表示,基金公司未来的战略应是返璞归真,全力打造内生增长动力,重新做回价值投资的发现者。

  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的结构不平衡

  公募基金作为大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9.3万亿元,产品数量达4208只,是目前A股市场持股比例最高的机构投资者。对比2015年初的4.56万亿元,和2016年初的8.4亿元,可以看到,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最近两年,尽管经历了A股和债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受到大资管混业竞争的冲击,其同比规模增长也仍然十分可观。

  张光华认为,公募基金规模发展的平台尚不稳固:一是从产品类别看,短期资金驱动型产品层出不穷,低收益产品占比上升明显。二是从资金来源看,资金来源短期化。三是从投资业绩的变动来看,自2013年开始,加杠杆后的资金在信托、理财、外汇、期货、债券、股市等资产间不断流动,股市、汇市、债市非正常波动等渐次发生,资产管理在价值创造和损失间轮回,金融的脆弱性充分暴露。

  他表示,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结构失衡,结构失衡凸显基金公司内生增长动力的缺乏。这是在三期叠加新常态下,金融加杠杆、资金脱实入虚等现象在基金管理行业的必然反映。

  新挑战接踵而至

  近年来,基金公司在挑战中战胜自我,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些挑战短期内并不会退潮:一是实体经济行业很多盈利能力低下,资产收益率下降,并有可能成为长期趋势。二是高净值客户财富迅速积累,客户的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三是资产荒、负债荒、流动性冲击不断显现,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弊端在金融的动荡中越发凸显。这三点可以说是挑战,也可以说是背景,更可以说是资产管理的痛点。

  张光华认为,新的挑战会接踵而至。一是外部冲击下内部收缩,金融降杠杆拉开序幕。资金脱离实体的自我循环和自我扩张路径开始逆转,基金公司的资金来源变得紧张。同时,随着金融监管协调加强和监管趋严,制度套利行为等外生增长模式有可能很快失去市常返璞归真的结果是真正具有风险定价能力的资产管理公司将重新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二是新周期开启后的制度变革。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金融改革都指向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内生增长点,基金公司的战略布局必须迅速从过去外生的增长模式中脱身,在基金运作架构下,响应和配合供给侧改革,并集中精力投入到这一改革洪流中去。

  三是新技术日新月异,技术进步加快资产管理效率的分化。除了制度变革的挑战之外,资产管理公司必须直面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一方面,资产管理的战略布局将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对资产管理的模式发起挑战。

  四是客户需要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资产管理归根结底是服务业。未来随着客户的不断细化分层,基金公司如果不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定制服务,竞争力必将大打折扣。

  打造内生增长动力

  面对挑战,张光华认为,基金公司未来的战略应是返璞归真,全力打造内生增长动力,重新做回价值投资的发现者。具体而言,以下几点是必由之路:

  一是要牢固树立资产管理本质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这就需要基金公司回归宏观周期、企业盈利、风险定价等最基本的金融价值观,并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整个资产管理之中。即所谓“道法术器”,“道”要先行。

  二是基于新的主导产业进行战略布局。资产管理的核心在于风险定价,风险定价的核心是基于主导产业进行投资布局。从过往历史经验看,主导产业每十年经历一个朱格拉周期,新技术、新模式、新需求、新要素等虽然前途未卜,但消费取代投资,服务业大行其道的大势很难改变。

  三是从单一资产投资转向注重多元资产配置。学术与投资实践已经证明,资产的价值主要来自于资产配置。从成熟国家的经验来看,多元资产有可能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跃升新台阶的重要动力,它最符合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这一基本的逻辑,也迎合了高净值客户稳健收益的基本要求。

  四是拥抱新技术,提升普惠金融的价值。公募基金更多的是普惠金融。同时,张光华认为,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将大有可为。五年前,互联网金融对公募基金的冲击历历在目,几年后,人工智能有可能使公募基金行业发生巨变,无论是投资、营销还是服务。

  五是制度创新,寻求人才激励新模式。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从来都是并驾齐驱。未来几年,团队管理、机器代替人工、个性化服务等新经营模式的变化使得人才激励必须直面新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局面,需要管理者未雨绸缪,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