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范文网 > 股票频道 > 上市公司 > 什么决定A股市场未来走向何方?

什么决定A股市场未来走向何方?

      股灾4.0,这是目前大部分人的感觉,因此寄望于救市的人不少。但也有少部分人没有股灾的感觉,比如持有大银行、保险和白酒板块股票的人就没有股灾的感觉,可能感觉还挺好,某个私募大咖持有大把贵州茅台,高兴得大喊好得很。在这种情况下,救市是没有可能的。股灾的有感与无感,将决定A股市场未来走向何方,这个问题需要说说清楚。


无感股灾才有“挺住”的底气

无感股灾才有“挺住”的底气


  监管部门对A股市场的认知来源,一是听汇报,二是也看看股价指数,比如上证指数。民间关于股灾的议论应该能下情上达,比如现在有一半的股票已经跌破了2638点时的低位,有的甚至比那时的股价又腰斩了。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些统计数字,比如上证指数跌幅不大,上证50指数则创出了新高。如果再解剖几只麻雀,看看大银行股,比如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会发现股价在一路走高,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稳中有涨、涨幅有限的慢牛行情吗?

  有了这种感觉,“挺住”的底气一定会更足的,所以指望监管政策改弦更张是不现实的。为什么2015年股灾时,国家会史无前例地投入巨资救市?因为那个时候市场上所有的炒家都投降了,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失去了流动性,市场崩溃了,引发系统性风险,不救不行了。现在是一九现象,至少还有一成的股票在天天创新高,更何况那些跌成狗的股票正是要挤泡沫的对象,比如题材股、高送转股、次新股,三令五申之下都不听招呼,现在跌成狗正中下怀。

  好吧,一成的股票涨上去,九成的股票跌下来,如果这就是健康股市的标志,那就说明九成的股票是没有投资价值的,是应该被抛弃的,那么这九成的股票是不是多余的?现在上市的那么多次新股,基本上都可以归到九成的股票中去,这是在往A股中输送垃圾吗?有人一定会说,这九成股票不是多余的,而是因为股价太高才失去投资价值的,跌下去就会恢复投资价值,现在上涨的一成股票就是因为有投资价值而受到了追捧。平心而论,这九成股票有很多确实股价偏高,次新股上市就涨几倍,明显太贵了。如果像美股、港股市场那样,次新股上市只涨10%左右,少数股价翻倍,也有少数破发,投资者对次新股就像对老股一样抱以平常心,那就太理想了。


“定向打压”股价制造新风险

“定向打压”股价制造新风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假定次新股上市就保持那种理想状态,涨幅有限,长期稳定。可是当一年后小限流通怎么办?三年后大限流通又怎么办?原来的平衡势必被新的供求关系打破,股价岂不是要接连下台阶?如果普遍就是这样的结果,那么投资者由结果倒推回现实,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次新股上市后那种涨幅有限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并不能长期持有,那谁还愿意碰次新股呢?结果必然是连涨幅有限都做不到,最终只能暂停IPO。显然,次新股涨幅有限不是理想,而是幻想。如果不解决IPO不合理的股本结构,不对大小限的流通问题设计出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指望用“定向打压”的办法来实现次新股的所谓合理估值,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试图引导投资者去集中买进那一成所谓蓝筹股的想法,更是后患无穷。

  “定向打压”股价,就意味着代替投资者判断了股价是高还是低、风险是大还是小,这显然是越俎代庖了。股价高低都是相对的,并不是股价越低风险就越小,还要看市场是处于上升还是下跌的趋势中。50元的股票一定比5元的股票风险大吗?不一定,50元跌到25元与5元跌到2.5元的市场风险是一样的。“定向打压”股价之举超出了监管的职权范围,本身就成为新的风险源。

  有观点认为股价下跌是风险的释放,股价跌到一定程度,风险也就释放完毕了,市场自然也就好起来了。但2015年的股灾表明事实恰恰相反,股价持续下跌会不断产生新的市场风险。那时候股价越跌越猛,越跌越快,风险不仅没有减小,反而越来越大,就是因为触发的平仓盘越来越多,并且可能危及银行系统的资金安全,最后不得不出动“国家队”来救市。(此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红刊立场。)

【红刊财经】股灾的有感与无感